〈蒹葭〉是一首很美的詩,以前我不太知道如何讀詩、詮釋詩,在一次因緣際會下,聽了須文蔚教授分享了他對於讀詩的概念,覺得頗具趣味:把詩想像成一個故事,讓我對於「詩無達詁」,有了不同層次的領悟,這樣的一個概念播種在心中,也讓我今年在與同學分享〈蒹葭〉有了新的體悟。
歷來對於〈蒹葭〉的詮釋有許多種,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,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訪賢之詩,以下將針對這兩種角度作為對於〈蒹葭〉這首詩的收束角度。另外,相關的字句解釋這裡我不再贅述,各家版本都有其優點,在淺薄的教學生涯中,真心覺得備課用書與閒書要多看,兩者有不可分割的重要性,之後有機會再分享。言歸正傳,以下教學心得為〈蒹葭〉最後一堂課的詮釋,相關的詩句文意及題解、作者都已教授完畢,本課先講作者、題解,才進入詩句。
以下為賞析統整:
Q:本詩從哪裡可以看出「時間推移」的概念?
A:白露為霜-白露未晞-白露未已
以「水的三態」來展現時間推移,表達詩人追求的執著與堅持:何謂堅持執著?
霜為「固態」,白露未晞此處應作「天已亮而露水未乾」解釋,因此霜變成了「液態」的露水,而白露未已此處筆者認為以「白露尚未乾透」解較全面,是一種「部分是液體部分是氣體」的情況,透過水的三態來展現時間的流動,此處也可以看出國風性質的詩歌能近取譬,從生活中取材轉化成詩句,有時就是這些小地方的發現才讓生活產生了不同層次的美感,因此生活經驗的觀察是學生面對國寫很需要平時積累的部分。
題差遠了,回到水的三態表現了時間流動,而感受到時間流動的主詞是誰?「詩人」,詩人一大清早,破曉即開始追尋,此處為表達詩人的追求執著與堅持不因為時間而改變。但此處還有一個較為幽微之處可以再深入探究——何謂執著與堅持?
本詩透過時間推移來描寫詩人追求意念的強烈,詩的最後並沒有交代詩人追求的結果,結果在本詩並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在追求過程中詩人的心情應該是「無限惆悵」,但我們沒有見到任何一絲放棄猶疑,什麼叫做堅持與執著?這首詩寫出了更深層之處,執著與堅持不單單只是不停止往前邁進,而是縱使有千頭萬緒,我知道自己的想要,「消化心中的情緒」,「選擇往前」邁進,這才是所謂的堅持與執著,我們在看到時間推移才能感受到詩人的堅持與執著,任何的價值觀都是反求諸己的體現,超越自己的情緒,不任由自己的感性而失去理性,此處才是詩人堅持與執著的美與真摯。
Q:本詩從哪裡可以看出「空間置換」的安排?
A:水一方-水中央-水之湄-水中坻-水之涘-水中沚
以空間來表達伊人倩影縹緲,無從追尋:如何自處?
此處空間置換是要形容什麼?才能更能進一步的分析與詮釋,答案為「伊人 」,因此我們可以再深入一層思考,那「伊人」所代表的意思可以是什麼?可能是詩人欣慕的人,我必須說每個人心中總有個在水一方的伊人,伊人可能是我們追尋的理想、目標、男朋友女朋友等等,只要我們努力追求的事物都可以化為伊人二字,但此處是要告訴我們,無論怎麼積極追尋,總是有那麼一位伊人是如此杳然的狀態,詩人是如何面對?如果相同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,我們又要如何自處?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讓我們品味人生百態,讓我們知道有那麼一種角度面對世間的複雜,在詩人身上我看到的一種自處之道,請留我賣個關子,在最後總結一次說明。此處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我們都有可能成為追尋伊人的詩人,那我們可以怎麼處理?當理想目標、男女朋友在追求無果之後,我們又將何去何從?
Q:本詩還有哪裡有狀態具層次的描述?
A:道:阻、長-躋-右
詩人追求伊人的距離遙遠:如何面對?
在詮釋文句之前,一定要清楚了解「主與客」,道路是什麼樣的道路,是詩人追求伊人的道路,而道路表達出詩人與伊人的關係與距離,因此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「詩人的心態」,有幾個層次可以討論:
1.道阻且長:當面對追求的過程可以看到是如此的險阻與漫長,我們可以有勇氣、智識、氣度去面對追求嗎?
2.道阻且躋(升高):為何會多了「躋」的形容?這可以有哪些可能性?一為相同的路線,因為詩人第二次的找尋,體力下滑,而覺得地勢升高難走。一為不同的路線,河水有其支流,從上游到下游,因為擔心錯過,所以走了不同的路線,不論是哪一種詮釋,在在都可以感受詩人追求的堅持以及對伊人的企慕。
3.道阻且右(迂迴):多了「右」的形容,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第三次的追尋應該是不同的路線,如果是相同的追求路線,又如何有迂迴的形容,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追求伊人願意花費那麼多時間與心力,一個人多有決心不是用說的,而是以行動來彰顯,因此除了讓學生在心意傳達可從行為去描寫外,也要讓學生了解,國文教的就是生活就是智慧,無論男女感情、理想目標,要了解這個人是否真摯,請觀察行為,會更有可信度。
理解這三句的層次性之後,我們知道詩人之於伊人始終難以親近,回到我們最後要討論的重點:
當人生中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仍一無所獲,我們該如何面對、如何自處?
詩人其實給予了我們一種看待的角度:
1.伊人是愛人:有一種愛叫做成全
很難得有機會可以跟學生分享自己面對感情的想法,這邊請容許我引用〈光陰的故事〉裡頭孫一美勸解許毅源的話:「成全也是一種愛」,成全不是放棄,而是理解,別人的快樂,我不需要一直都在,張愛玲有句話是這樣說的:「因為愛過,所以慈悲;因為懂得,所以寬容」,感情無法強求也不能強求,有勇氣離開任何一個人,進而建立一段彼此舒服的關係,才是愛自己愛對方,說得輕鬆但做到卻很難,只是詩人告訴我們有一種面對愛情難以實現時,自身可以面對的高度,我曾經看過一段影片,裡面探討愛情,曾用了這樣的話去引起觀眾的省思:The people make a serious mistake in thinking that you give to those to whom you love, and the real answeris, you love those to whom you give.
對「我」來說,以下屬於個人見解喔,真愛是一種付出,而非一種接受,我們應該更檢視自己的付出,而不是期待對方的反應,因此面對愛情的一種優雅高度叫做「成全」,很難,但這是一種嚮往,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高度,因此當下次如果面對一無所獲的愛情,我們可以想到有一種自處的方式叫做「成全」,而不是自怨自艾,這是我喜歡的優雅。
2.伊人是理想、目標:有一種態度叫做接受
每個人都有侷限,縱使用盡心力,總會因為天時地利人和,會有意料之外的狀況,可能導致理想無法實現、目標無法到達,面對我們萬分努力實踐理想目標,卻一事無成,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呢?請接受人生總有遺憾,請接受生活總有無常,只有懂得接受,理解自己的渺小,才能領悟成功不全然是自己應得,失敗也並非全然是他人應得,甚至有一種高度叫做「成功不必在我」,如果在過程中能幫助這個目標更接近實現,這不是更重要的多嗎,縮小自我,才能更看清楚事情的全貌。
最後,我想分享的是:接受無常與遺憾,才有勇氣選擇放棄理想、目標,另尋人生的成就;接受無常與遺憾,才有毅力選擇再次挑戰理想、目標,超越自我, 無論是哪一種選擇,唯有更深刻的反求諸己,才能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,這也是我上完〈蒹葭〉的一些些體悟與分享,謝謝!
今年在每一課結束我都會放一首主題曲為課文作結(感謝苗栗高中黃琇苓老師的分享),本課找了兩首:
1.張國榮的〈一追再追〉:對於追尋理想目標的一些些感觸
2.岑寧兒的〈追光者〉:對於追尋愛情的一些些心情
有機會我會把〈師說〉及〈項脊軒志〉補上,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在生活與教學能與時俱進,達於平衡的小小國文老師,再次感謝各位的閱讀。
留言列表